ROHS測試儀的檢測精度,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樣品前處理的質量。規范的樣品制備能有效減少干擾因素,確保檢測結果真實反映材料中有害物質的含量。
一、通用原則:代表性與均勻性?
樣品需從待測產品中選取關鍵部位?,避免因局部差異導致誤判。例如,檢測電子產品的有害物質時,應優先選取焊接點(含焊錫)、塑料外殼(可能含阻燃劑)、電路板(含重金屬涂層)等高風險區域;對于批量產品,需在不同批次中隨機取樣(通常3-5個樣品),取平均值以提高代表性。

二、不同材料的前處理規范?
金屬材料:
表面處理:去除氧化層(如鐵銹、銅綠)、油污或電鍍層(若電鍍層可能含鎘/鉛,需明確檢測目標為基材還是鍍層)。可用砂紙(如200-400目)輕輕打磨至金屬光澤,或用有機溶劑(如酒精)擦拭表面。
塊狀樣品:若尺寸過大,需切割成小塊(厚度<1cm),確保測試面平整;粉末狀金屬(如合金粉)需過篩(如200目)并混合均勻,避免顆粒大小差異影響X射線穿透。
塑料與高分子材料:
涂層處理:塑料外殼若有噴漆、電鍍或貼膜,需用砂紙打磨至基材暴露(避免涂層中的添加劑干擾檢測)。例如,檢測塑料中的溴系阻燃劑(PBDEs)時,需去除表面的清漆層。
均質化處理:塊狀塑料需切成薄片(厚度<5mm)或壓成餅狀(使用壓片機,壓力約10-20噸,保證密度一致);不規則樣品可研磨成粉末(粒度<100目),混合后取適量裝入樣品杯。
電子元件與電路板:
拆解分離:優先分離不同材料(如分離塑料外殼、金屬引腳、電路板基材),分別檢測。例如,電路板的焊錫需單獨取樣,避免與基板中的玻璃纖維混淆。
表面清潔:用無水乙醇擦拭元件表面,去除指紋、灰塵等污染物;對于小型元件(如電阻、電容),可整體測試,但需記錄其材質類型(如陶瓷電容可能不含溴,而塑料封裝可能含阻燃劑)。
液體與粉末樣品:
液體(如清洗劑、電解液):需密封于透明容器中,避免揮發;若檢測重金屬(如六價鉻),需用酸(如硝酸)穩定化處理,防止離子形態變化。
粉末(如焊錫膏、涂料):過篩(如100-200目)去除大顆粒,混合均勻后取適量(約0.5-1g)裝入樣品杯,表面刮平以保證檢測區域一致。
三、特殊注意事項?
避免污染:所有工具(如砂紙、鑷子)需專用,避免交叉污染(如檢測鉛樣品后未清潔工具,再測無鉛樣品會導致誤判)。
樣品量與形態:XRF檢測通常需要樣品表面平整且厚度足夠(X射線穿透深度約幾微米至毫米級),若樣品過薄(如薄膜塑料),需疊加多層或使用專用支撐架;ICP檢測則需要液態樣品(需通過消解將固體轉化為溶液)。
狀態記錄:記錄樣品的原始狀態(如顏色、表面處理工藝),以便分析檢測結果時排除工藝干擾(如電鍍層可能含鎘,而基材不含)。
規范的樣品制備是ROHS檢測的第一道關卡。只有確保樣品具有代表性、均勻性且無污染,才能為后續檢測提供可靠的基礎,較終得出準確反映產品有害物質含量的結果,助力企業合規生產。